長期以來,人類過度開采自然資源并污染環境,帶來嚴重危害:氣候失控、生物多樣性大規模喪失、新疾病出現并蔓延。然而,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其中一些解決方案需要依賴核科學,以幫助我們的星球走上恢復之路。
以下是核科學技術在保護、保存和恢復環境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四個方面。
長期以來,人類過度開采自然資源并污染環境,帶來嚴重危害:氣候失控、生物多樣性大規模喪失、新疾病出現并蔓延。然而,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其中一些解決方案需要依賴核科學,以幫助我們的星球走上恢復之路。
以下是核科學技術在保護、保存和恢復環境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四個方面。
位于福建省的福清核電廠。(圖片來源:中核集團)
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碳排放。減少并最終停止這些排放需要政府、行業部門和公民的協同努力,以擺脫我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并過渡到如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等低碳能源。
核電約占全球電力的10%,占全球低碳電力的四分之一以上。發電時,核電廠幾乎不產生碳排放,因此在向低排放能源未來的過渡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國際原子能機構(原子能機構)支持各國開展核能計劃,并輸出了大量關于核能如何助力脫碳和及時采取氣候行動的知識。最近,原子能機構啟動了一項計劃,旨在加快核能制氫的發展,幫助重工業和交通運輸等依賴化石燃料且最具挑戰性的部門實現脫碳。
今年年初,中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中核集團福清核電6號機組首次并網成功,開始向電網送出第一度電。據中核集團,每臺“華龍一號”機組裝機容量116.1萬千瓦,年發電能力近100億度,能夠滿足中等發達國家100萬人口的年度生產和生活用電需求。相當于每年減少標準煤消耗31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16萬噸,簡單來說,相當于植樹造林7000多萬棵。
自1950年以來,人類已生產了80多億噸塑料。塑料污染已成為當今最緊迫的全球環境挑戰之一,無論是在陸地上還是在海洋中,塑料不僅會導致動物(比如海鳥)窒息,還會進入食物網。已實現的塑料回收以及采用傳統方法的塑料回收都遠遠不夠,因此原子能機構正在與各國合作,利用輻射技術尋找解決方案。
去年,原子能機構啟動了“核技術用于控制塑料污染”,這是一項支持使用專門核技術方法來精確跟蹤和量化環境中微塑料顆粒和相關共存污染物移動和影響的倡議,使專家能夠確定海洋塑料的現狀和趨勢,評估它們對海洋動物的影響,并為知情決策擬訂風險假想方案。
該倡議也有助于回收更多的塑料。使用輻射過程,如交聯、斷鏈、接枝和其他表面改性,專家可以幫助將以前不可回收的塑料變成可回收的塑料。查看我們最近關于利用輻射實現循環經濟的照片集,了解更多關于這項技術在菲律賓的應用。
現代社會的許多活動向環境釋放污染物。空氣、水或土壤中的污染影響并成為生物、地質和化學循環的一部分。使用核技術和工具,如同位素工具和電子束技術,專家可以研究這些過程,以處理污染物和受污染的場地。
在空氣中,同位素和核工具用于監測重金屬、溫室氣體、放射性氣體和粒子穿過大氣層的路徑。
在陸地上,核技術可以精確地識別和測量污染物。利用這些技術,原子能機構協助各國對環境保護舉措進行監測、建模和評估。
在海上,尖端的核技術和同位素技術可以準確地監測污染,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的影響,并減輕其對當地人口的影響。今年1月,由于湯加遠震引發的海嘯,秘魯經歷了一次重大石油泄漏事件,原子能機構派出了一個實況調查專家工作組,支持該國清理漏油并監測事件影響。
2010年,世界上最大的電子束廢水處理設施在中國落成啟用,該廢水處理設施日處理工業廢水可達3000萬升。該處理過程建立在原子能機構自2010年以來轉移的技術基礎上,每年將節省45億升淡水——足夠每年為10萬人解渴。??
人類的生活依賴于水的可獲取性。通過測量水中的同位素比率,可以確保我們提取的飲用水、工業用水和農業用水是可持續的——這是一個被稱為同位素水文學的科學領域。
原子能機構通過其同位素水文實驗室支持各國將核技術和同位素技術應用于淡水資源評估以及水管理和保護的方方面面。
原子能機構發起了全球河流同位素網絡(GNIP),該網作為一項全球環境觀測計劃,專門匯編河水同位素分析,也持續開展水樣收集與分析。中國在同位素水文研究方面與國際研究方面 的合作也日益緊密。中國啟動了中國大江大河的環境同位素研究(CHNIR),通過對大江大河的水樣環境同位素長時間監測 ,研究大江大河水、碳循環規律 ,氣候變化及土地利用變化的響應機制。GNIP中也收錄了中國長江流域的相關數據。
了解更多關于解決環境問題的其他核技術和科技,請訪問我們的環境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