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和工程嘗試可以說是聚變。建造一座核聚變反應堆,實現自持反應,并將這種能量轉換為幾乎取之不盡的電力,將永遠改變人類和我們與能源的關系。盡管這聽起來很誘人,但進展并不容易或順利。圍繞支撐這種復雜裝置所需的結構、燃料和材料的技術挑戰仍然只得到部分解決。
了解當今聚變能源所面臨的技術限制和知識差距,首先要研究聚變反應堆本身。
在托卡馬克反應堆內,超高溫的電離氣體或“等離子體”被加熱到超過1億攝氏度,以誘發核聚變反應。在強大磁場的約束下,反應堆壁被保護起來,免受多變等離子體的影響。
核聚變中使用的等離子體通常由氫的兩種重同位素——氘和氚——組成,然后聚變產生氦和中子。在核聚變電廠中,工程師們希望通過尚未測試的鋰增殖區屏蔽層,對聚變產生的中子作出反應,“增殖”或創造更多的氚。
英國原子能管理局首席執行官IanChapman解釋說:“聚變所產生中子的能量對聚變電廠第一壁和真空容器構成嚴重挑戰,這意味著需要考慮輻射損傷、生物屏蔽、遠程操作和安全等問題。”
工程師的主要任務是開發能夠承受高溫和反應產生的強中子注量的高性能材料。了解運行條件對面向等離子體的部件的影響,對于未來的大型核聚變電廠也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