塊狀皮膚病以被感染牛的皮膚上形成的特征性病變而命名,它是如何傳播的,目前還只是部分了解。此前在非洲和中東暴發的疫情已將不同種類的蒼蠅確定為媒介,但受感染動物和受污染的動物產品(如精液或牛奶)的運輸也可能造成傳播。
“我們需要仔細重新審視這種疾病的媒介是什么。我們對它在非洲的傳播有一些了解,對在歐洲傳播的媒介略知一二,而對于是什么媒介導致它在亞洲的傳播,我們一無所知。”糧農組織/原子能機構糧農核技術聯合中心動物生產和健康實驗室主任Giovanni Cattoli說。實驗室團隊與孟加拉國、不丹、柬埔寨、印度尼西亞、尼泊爾、蒙古、緬甸、斯里蘭卡、泰國和越南的實驗室、研究人員和獸醫當局保持直接聯系,試圖利用核衍生聚合酶鏈反應技術幫助他們了解引起塊狀皮膚病的病毒的起源和傳播,這與全球用于識別和分析新冠肺炎的方法相同(見第8頁信息圖)。
從受影響最嚴重的國家名單看,該病毒可能從北非傳播到中東和歐洲,包括俄羅斯聯邦,然后意外地出現在中國和南亞。總之,該病毒已在多種氣候中傳播,目前尚不清楚這種傳播如何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發生。
Cattoli解釋說:“該病毒的傳播速度非常快,比預期的快得多。2019年首次在中國出現,僅僅一年后,我們在亞洲已經發現不止一種毒株。”
然而,由于大流行病在全球采取的旅行限制,原子能機構不得不調整其應對疫情的支助。2016年保加利亞首次出現塊狀皮膚病時,專家們能夠前往那里進行疫情調查。而這一次,Cattoli和他的團隊與受影響亞洲國家的同行只能在線合作,以設備、試劑和耗材的形式提供緊急支助,調查疫情,以及分析提交給糧農組織-原子能機構奧地利實驗室的樣本。通過獸醫診斷實驗室網,亞洲的實驗室可以近實時地共享數據和結果,糧農組織-原子能機構實驗室團隊可以立即就各國如何改進其程序提供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