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臨床診斷約有2億例瘧疾病例,僅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每天就有高達3000人死于該疾病。我們開發了一種環保的核技術來控制主要害蟲,還具有控制蚊子及其攜帶疾病的潛力。
據世界衛生組織稱,世界上約一半人口有患瘧疾的風險。全球化和氣候變化進一步加劇了這個問題。
雖然傳統的基于殺蟲劑的蚊子控制方法,如蚊帳和驅蟲劑,已被證明在某些條件下是有效的,但對殺蟲劑的抗性正在增加,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新的途徑來解決傳播這些疾病的害蟲。
原子能機構與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合作,研發了一種具有成本效益、環境友好和無殘留的核技術,即昆蟲不育技術,可有效防治主要害蟲并有望有效地抗擊傳播瘧疾的蚊子及其攜帶疾病。這種方法已經在許多地區推廣使用,以控制各種其他危害健康的害蟲的傳播,例如采采蠅傳播的昏睡病。
這種技術利用輻射使雄性昆蟲不育,所以當它們與雌性交配時,不會產生后代。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逐漸減少昆蟲種群。該技術用于全球20多個國家,在昆蟲種群被隔離的地區特別成功,在這些地區有生育能力的野生雌性昆蟲無法從鄰近地區飛來重新建立昆蟲種群。
然而,昆蟲不育技術尚未大規模用于消除傳播瘧疾的蚊子,部分原因是技術挑戰,包括只釋放雄性不育蚊子,以及有效的誘捕系統。我們與伊斯蘭開發銀行等合作伙伴合作進行可行性研究,以了解該技術是否可以用作大面積蚊蟲綜合管理的控制策略。
我們還向南非和蘇丹提供了大規模蚊子飼養所需的基本設備和技術,并對來自若干成員國的昆蟲學家進行了培訓。
除了昆蟲不育技術之外,技術轉讓、能力建設和公眾意識是糧農組織和原子能機構聯合蟲害控制戰略的重要因素。我們與成員國合作,促進核技術在防治蟲害中的應用,最終解決由蚊蟲叮咬和感染人類引發的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