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聚變是點燃核聚變反應的一種方法,是磁約束的潛在可替代方案。激光聚變通過慣性約束,使用高功率激光器加熱和壓縮含有氫同位素(例如氘和氚)燃料芯塊的微小球形膠囊。強烈加熱膠囊表面,使燃料發生微內爆,結果燃料芯塊表層被燒蝕,并發生爆炸。這個過程所產生的慣性保持燃料長時間受到約束,足以產生聚變反應。
激光聚變實驗始于20世紀70年代。目前,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國家點火裝置擁有192束激光,無疑是世界上最大的激光裝置。在國家點火裝置中,一個稱作“空腔”的圓柱形金色容器里面裝有包含氘-氚燃料的膠囊,利用激光加熱該容器內壁,激光與空腔的相互作用產生X射線,X射線使膠囊加熱并壓縮,在芯塊內形成一個中心熱斑,在那里發生聚變反應。
為實現點火——核聚變實現完全自持的點,國家點火裝置的膠囊應該釋放出比其吸收的能量多30倍左右的能量。
“在過去五年中,我們在國家點火裝置取得了重大進展,現在能夠產生的能量比我們投入燃料熱斑能量的2.5~3倍還多。”國家點火裝置慣性約束聚變建模副主管Brian Spears說,“達到30倍放大增益仍然是主要目標,但這是非線性過程,我們已采取許多重要技術步驟,以實現這一目標。”
將燃料熱斑內的中心壓力增加到大氣壓力的幾十億倍,是實現商業可行的核聚變的關鍵。通過從塑料囊轉向微晶、高密度碳囊,改進用于支撐碳囊的工程特性,以及增強用于向碳囊內填充聚變燃料的結構,國家點火裝置已在該領域取得實質性進展。這使專家們能夠顯著提高從激光所產生能量到膠囊所吸收能量的能量耦合效率,并最終產生更多能量。
“重大科學挑戰仍然擺在眼前,但最近在國家點火裝置和其他裝置的進展證明,我們離通過激光聚變實現點火閾值越來越近。”Spears說。
2020年,國際原子能機構啟動了
一個題為“從慣性聚變獲得能源的途徑:材料研究和技術開發”的新協調研究項目。該項目涉及17個國家的24個研究機構,是該領域協調研究項目系列第四期項目,重點是開發高增益膠囊設計,以實現完全自持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