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首個鈾礦床是1915年在位于今天剛果民主共和國南部的Shinkolobwe 村發現的。大約四十年后的1958年,隨著剛果民主共和國金沙薩大學 TRICO I 研究堆首次臨界,非洲的核科學與技術故事拉開了序幕。不久之后,埃及和南非也效仿剛果民主共和國,分別于1958年和1965年將反應堆投入運行。此后,研究堆在非洲大陸的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非洲現在有11座研究堆,分布在8個國家,即阿爾及利亞、剛果民主共和國、埃及、加納、利比亞、摩洛哥、尼日利亞和南非。這些設施的熱功率高達22兆瓦,通常用于多種用途,包括支持非洲農民可持續土地管理,生產用于癌癥治療的放射性同位素,探測建筑物和工業設備的結構完整性,以及查明工業空氣污染的來源。
盡管目前約有10個非洲國家正在考慮核能發電,但許多其他國家認為,部署研究堆是邁向未來發電計劃的基石,因為這將有助于建立一支具備相關能力的訓練有素的人才隊伍。
一些沒有研究堆的國家,包括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尼日爾、盧旺達、塞內加爾、烏干達、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和贊比亞,目前正在考慮或計劃建造研究堆設施,并已瞄準具體應用和提供的產品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