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8年,對許多人來說,可能會想起韓國冬季奧運會或英國哈里王子和梅根·馬克爾的皇室婚禮,而對中國的養豬戶來說,這一年只有一件事:非洲豬瘟的到來。那一年,這種曾經只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流行的疾病在中國養豬場暴發,導致占世界四分之一以上的家豬死亡或被撲殺。據位于北京的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院長稱,非洲豬瘟出現一年后,估計已使中國直接損失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1410億美元),并導致中國豬肉價格飆升85%。
雖然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能夠經受住持續的非洲豬瘟疫情,但并非所有國家都能做到。原子能機構與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合作,與中國以及亞洲的柬埔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蒙古、緬甸、泰國和越南,以及非洲的布基納法索、馬里、納米比亞、尼日利亞和塞內加爾密切合作,利用核技術建立非洲豬瘟的早期檢測機制,并控制其傳播,以拯救豬和農民生計。
糧農組織/原子能機構糧農核技術聯合中心動物健康技術官員CharlesEuloge Lamien說:“如果我們能夠限制這種疾病的傳播,就可以限制對病豬的撲殺,撲殺對嚴重依賴牲畜生產和貿易的國家會產生巨大的負面經濟影響。”在過去的15年中,他一直在培訓專家,以便他們能夠在本國進行非洲豬瘟采樣和準確檢測。
在中國,豬肉是傳統烹飪的主要原料,而豬肉價格的上漲導致一些消費者在野生動物中尋找更便宜的替代品。在出售這些產品的潮濕市場上,未知的動物疾病可能會從動物傳染給人。Lamien說:“控制非洲豬瘟也將減少食用野生動物的消費者數量,野生動物是人畜共患疾病的安全處所。”非洲豬瘟是一種由非洲豬瘟病毒引起的疾病,起源于野豬,但后來已傳播到家豬。第二傳染源包括蜱蟲、受污染的肉制品和屠宰制品。雖然非洲豬瘟不是人畜共患疾病,但大約70%的傳染性疾病是人畜共患疾病,因此阻止潛在人畜共患疾病的傳播成為更高的優先事項(“同一個健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