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烏茲別克斯坦一直在與日益嚴重的癌癥負擔作斗爭。根據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全球癌癥觀察”網站的數據,2020年,這種疾病導致2萬多人死亡,預計到2040年,這一數字將幾乎翻倍。然而,由于原子能機構及其伙伴的支持,這種情況可能很快會改變。
在原子能機構和伊斯蘭開發銀行之間的伙伴關系協定框架內,原子能機構向烏茲別克斯坦政府提供了支持,幫助其制定銀行可擔保文件——一份詳細的可行性研究報告,用于成功獲得伊斯蘭開發銀行8000萬美元的優惠融資。這筆資金將支持烏茲別克斯坦政府努力在全國范圍內提高腫瘤學服務的可及性和質量。
在過去的十年中,國際社會已經團結起來支持解決日益嚴重的癌癥負擔的政策,例如通過了2017年世界衛生大會核準的關于癌癥預防和控制的決議、加速消除宮頸癌這一公共衛生問題的全球戰略和全球兒童癌癥倡議。然而,這些戰略尚未獲得最初希望的實施資金,以成功對抗日益沉重的非傳染性疾病。
根據華盛頓大學衛生計量與評價研究所的數據,在全球范圍內,包括癌癥在內的所有非傳染性疾病加起來,僅占2000年至2018年期間分配給衛生領域的發展援助的2%。這意味著癌癥得到的資金份額微乎其微,而這些資金往往被用于預防和篩查計劃,因為它們具有成本效益。因此,診斷和治療的資金仍然嚴重不足,目前,有23個國家仍然完全缺乏放射治療設施。新冠肺炎大流行進一步加劇了這一問題,因為捐助方正將他們的努力和資源用于應對大流行病,而大流行
病也對全世界其他衛生服務,包括癌癥護理,產生了不利影響。
“這就是為什么伊斯蘭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成為發展中國家的主要資金來源,它們的支持從未如此關鍵。”原子能機構“治療癌癥行動計劃”資源調動處處長Cindy Kremer說,“當涉及癌癥護理和提供基本設備和基礎設施,例如放置放射治療機器的掩體時,尤其如此。”
Kremer說,此類投資的大量資金很少通過贈款提供,因此原子能機構正與伊斯蘭開發銀行密切合作,通過涉及私營部門的多利益攸關方混合融資結構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
然而,這項工作并沒有就此停止。Kremer說,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資金需求和最大限度地發揮新“希望之光”倡議(見第4頁)的影響,原子能機構正在采取步驟,與其他金融機構制定類似的合作模式,并與私營部門和慈善組織擴大現有伙伴關系和建立新的伙伴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