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雅加達 - 在本國推廣核技術的國家核研究機構如何擴大影響并增強自力更生?這是來自發展中亞洲各地的高級核管理人員在本月在雅加達召開的一個會議上試圖回答的一個問題,該會議啟動了旨在協助國家核研究機構加強其業務可持續性的一個為期四年的原子能機構技術合作項目。
“許多公眾成員對核技術知之甚少,贏得他們支持的方式是展示我們工作的社會經濟影響,而不僅僅是科學,”印度尼西亞國家核能機構主席Djarot Wisnubroto說。“如何提高對我們工作的認識并推廣我們的產品是最大的挑戰。”
他說,國家核能機構的工作計劃包括不同領域的自上而下的目標,但活動需要以需求為導向。利用輻照進行新水稻品種的開發和醫療設備滅菌都是高需求服務的例子。“與私營部門合作并提供有市場的服務是我們實現可持續性的關鍵。”
Wisnubroto先生還談到了青年研究人員在創造科學和管理創新思維方面可以發揮的重要作用。
原子能機構物理科科長兼負責該新項目的技術官員Danas Ridikas說:“發展中亞洲核研究機構資金的75%以上直接來自政府”,該地區許多政府都希望看到減少這一比例。他補充說,這一比例遠高于許多發達國家,在這些國家,研究機構通常在公開市場上出售放射性藥物和工業產品輻照等服務。該地區若干先進發展中國家的核研究機構也能夠通過向私營部門出售服務產生大量收入。
研究機構可以通過創收來實現更多的自力更生,其中不僅包括服務銷售,還包括基于研究機構提供的公共服務從政府或其他基金機構獲得贈款,來自蘇丹的管理顧問Fathi El Khangi說。“所需要的是核研究機構從專注于純研究轉向以需求為基礎的優先事項和強化核應用管理。”
所需要的是......從專注于純粹研究轉向以需求為基礎的優先事項和加強核應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