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初,當重力將一顆以裝有45千克高濃鈾燃料的小型反應堆為動力的失控衛星拉向地球時,整個世界都經受了磨練。由于“宇宙954號”撞擊點無法準確預測,因此應急響應人員不得不假設會有有人居住的區域受到污染,并匆忙進行了設備和響應程序的準備。這是世界上首次出現載有放射性物質的空間物體不受控制地重返大氣層的情況。
發射到地球軌道或隨航天器遨游的放射性物質在發生事故時可能會對人或環境造成危害,因此需要在國際層面進行嚴格的應急響應規劃和有效的信息共享。這是原子能機構上周為應急響應專家舉行的一個網絡研討會的主題。
在大多數核和輻射應急情況下,將有足夠的信息讓人知曉潛在放射性釋放的位置,但在空間活動中,并不總是能夠預測撞擊的確切位置。“原子能機構已經制定了各種安排,以分享有關任何即將返回的核動力衛星的信息。原子能機構事件和緊急情況評定官員Frederic Stephani在網絡研討會上說:“利用這些數據,各國可以迅速做出響應,以保護公眾和環境免受事故后可能擴散的放射性影響。”
“宇宙954號”最終于1978年1月24日在加拿大西北地區墜毀,放射性碎片散落在600公里的范圍內,而在10萬平方公里的范圍內都有放射性擴散。這項名為“晨光行動”的清理行動由加拿大和美國聯合協調,回收了80件放射性物品。
“宇宙954號”墜毀便成為全球攜載核動力源衛星應急準備和響應安排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