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水稻新品種可以承受更高的溫度,生長期也從通常的140~150天縮短到 110~120 天。這為種植其他作物和蔬菜創造了更多的時間。新品種產量每公頃可達到近7噸水稻,比全球平均產量高出近75%。
孟加拉國核農業研究所還利用植物突變育種技術培育出耐鹽堿水稻品種,為受鹽堿地條件和土壤退化影響的沿海農民帶來了希望。目前已有兩個耐鹽堿品種,40%~50%的休耕地現在可以耕種,提高了糧食安全和農民收入。
原子能機構技術合作部亞太司司長鄧戈表示,“原子能機構正在整個亞太地區開展工作,支持各國應用核技術來解決不斷變化的氣候條件所帶來的問題。通過核科學技術,原子能機構能夠支持孟加拉國提高作物產量,幫助確保糧食安全。”
植物突變育種是一種核技術,它利用伽馬等射線對植物種子、插條或葉子進行照射,加速作物的自然突變過程。然后將經過輻照的材料進行培育,直至其長成小植株。接著對這些植物進行繁殖,并檢查其是否具有有利的性狀。
在孟加拉國1.65億人中,近三分之一的人缺乏糧食安全,新品種為孟加拉國提供了糧食保障。這些新品種還使該國得以保持其世界第四大水稻生產國和消費國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