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正面臨諸多挑戰,其中一些關乎生存,另一些則極為嚴峻。糧食安全問題日益突出,淡水資源持續減少,自然環境正遭受威脅,氣候變化更是加劇了這些問題。這些挑戰給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低收入國家的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挽救生命的癌癥治療資源分配不均衡,意味著在某些國家癌癥可以被治愈,而在其他國家則等同于死刑。
在過去近60年里,國際原子能機構一直致力于應對這些挑戰,并促進跨國合作。原子能機構幫助成員國大幅提升了利用核科學技術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能力。核能的應用范圍非常廣泛,直接支持了超過一半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并為所有“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了間接支持。
原子能機構在奧地利和摩納哥設立的12個實驗室在聯合國系統中獨樹一幟。它們將核研究轉化為糧食和農業、水資源管理、海洋監測和癌癥護理等領域的實際應用,并為成員國提供培訓和能力建設。
原子能機構的技術合作計劃向成員國轉讓核技術和應用。通過分享知識、建立伙伴關系和促進地區合作,技術合作計劃幫助各國可持續地解決從糧食和農業到能源的最緊迫優先事項。
本期《國際原子能機構通報》展示了核技術應用如何幫助提高糧食安全、改善水資源管理、保護我們的海洋、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以及縮小中低收入國家在癌癥護理方面的差距。
原子能機構于2020年啟動了“人畜共患疾病綜合行動”,旨在幫助各國檢測、識別和遏制可能傳播給人類的動物源性疾病的暴發。這是我們為預防下一次大流行病做出的貢獻。目前,已有約100個國家實驗室的工作人員接受了培訓,50個國家實驗室配備了核技術設備,用于跟蹤疾病、共享信息和開展合作。
原子能機構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即使在南極洲偏遠的生物群落中,也能檢測到塑料污染。我們的“核技術用于控制塑料污染”倡議幫助各國應對塑料污染,目前正與63個國家合作,追蹤微塑料在生態系統中的流動情況。另有31個國家正在利用輻射技術開發新的塑料升級回收和循環利用工藝。
預計到2045年,全球癌癥患者數量將增加一倍。盡管治療取得了進展,但癌癥護理的普及程度參差不齊。數以百萬計的非洲人仍然無法獲得放射治療,而放射治療對于大約一半的癌癥病例至關重要。“希望之光”倡議旨在為需要幫助的人帶來診斷和治療上的改善。自2022年以來,已有80多個國家提出支持申請,其中20多個國家申請提供專門放射治療或醫學成像設備支持。分布在各地區的10個癌癥護理和研究機構現已成為“希望之光”的錨定中心,作為地區知識和培訓的樞紐。
作為原子能機構與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長期伙伴關系的一部分,“原子用于糧食”倡議以數十年來在土壤、作物和沿海管理以及營養方面的專門知識為基礎,支持各國努力改善糧食安全和應對饑餓。該倡議提供定制化戰略,通過開發新的作物品種、盡量減少糧食損失、確保食品安全、增強營養和適應氣候挑戰來提高農業生產力。
原子能機構“核科學技術應用與技術合作計劃”部長級會議將重點關注創新與協作,以應對人類健康和地球健康面臨的全球挑戰。核科學技術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它們能夠帶來更多的好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