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實現高水平的監控,科學家們對自然野生棲息地中的蝙蝠種類進行研究。這意味著要親力親為。
“ 這不容易。為了診斷和識別病毒,你需要高質量的樣本,要經過正確地采集并以正確的方式運輸。”Unger說,要捕獲蝙蝠,必須要組成一個至少由6人組成的小組在白天進入叢林,設置桿網來制造陷阱,并等到天黑時第一只蝙蝠出現。
這個想法是盡可能少地對生態系統造成破壞。由于蝙蝠是夜間活動的哺乳動物,病毒獵手們就在夜間工作,尊重動物的規律。“蝙蝠晚上出來,所以這時候我們可以抓到它們。我們捕捉它們,然后再將它們放回野外。”來自尼日利亞的野生動物研究員Temidayo Adeyanju說,他是糧農組織/原子能機構聯合處支持的培訓班的講師,在這些培訓班中,學員們了解了根據棲息地類型和蝙蝠種類而采取的不同蝙蝠捕捉方法。
獸醫、護林員和野生動物專家捕獲蝙蝠后,他們返回實驗室,在那里對蝙蝠進行血液、糞便和口腔樣本的鑒別、測量和檢測,以便分析它們可能傳播給動物和人類的數百種病毒中的任何一種,包括埃博拉病毒。為此,他們使用通過原子能機構技術合作計劃捐贈的核衍生技術和設備。
“在多哥,我們因為沒有掌握技能,甚至不敢接觸蝙蝠取樣。但現在我們做到了,而且我們應該這樣做。我們不能放松警惕。”多哥畜牧局動物科學家Komlan Adjabli說,他在2018年參加了糧農組織/原子能機構聯合處支持的一系列培訓班中的第二個培訓班。
盡管圍繞著蝙蝠有許多污名,但它們是生態系統的關鍵,Adeyanju說。“它們是奇怪的生物。它們晚上出來,吃昆蟲或水果,人們害怕它們。但是如果把蝙蝠除掉,就會影響所有其他物種。它們是基石。”雖然蝙蝠在生態系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它們也繼續對人類構成威脅;每年都會在蝙蝠身上發現大約10種新病毒。其中有像埃博拉病毒這樣的病毒,可以通過密切接觸受感染蝙蝠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液體進行傳播。
“人們害怕埃博拉病毒,”利比里亞保護專家Hawa Walker說。其鄰國塞拉利昂2014年也遭受了埃博拉疫情。“他們執著于洗手和打掃房屋。但在許多家庭中,蝙蝠仍然是食物。對于那些別無選擇的人來說,它們是生命之源。”
糧農組織/原子能機構聯合處支持舉辦了一系列培訓班,協助非洲獸醫和野生動物科學家攜手努力,并通過積極的疾病監測,預測甚至防止該地區疫情暴發。“
?我們需要一個整體的健康方案。”負責監督這些培訓班的原子能機構項目經理Michel Warnau說,“2014年和2015年西非暴發埃博拉疫情期間,其中一個問題是缺乏準備。我們希望通過這些培訓班,建設在疫情暴發前研究和診斷家畜和野生動物人畜共患疾病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預測人類面臨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