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尋求加入《核損害補充賠償公約》的進展
來自14個締約國和簽署國以及18個觀察員國的代表虛擬或現場出席了6月18日至21日的會議。
上個月在奧地利維也納原子能機構總部舉行的《核損害補充賠償公約》締約國和簽署國第四次會議與會者獲悉,有關核損害的全球核責任制度的建立正取得進展。
原子能機構總干事拉斐爾·馬里亞諾·格羅西在開幕辭中強調了國際責任制度在支持全球核電增長以實現零碳排放和氣候目標并促進經濟發展和能源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總干事說:“《核損害補充賠償公約》于2015年生效,標志著建立全球核責任制度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現在,它是覆蓋全球動力堆最多(約180座)的文書。”
來自14個締約國和簽署國(阿根廷、澳大利亞、加拿大、加納、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黎巴嫩、立陶宛、摩洛哥、秘魯、菲律賓、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和美利堅合眾國)以及18個特邀觀察員國(亞美尼亞、巴西、保加利亞、中國、愛沙尼亞、芬蘭、德國、肯尼亞、墨西哥、緬甸、巴拉圭、波蘭、新加坡、南非、西班牙、泰國、英國和烏拉圭)的約60名代表,加上來自核供應商、承保人、貸款方、歐洲聯盟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核能機構的特邀觀察員共同參加了第四次會議。
會議的重點是努力增加《核損害補充賠償公約》成員,并就《核損害補充賠償公約》的運作提供指導。具體而言,來自正在加入或認真考慮加入該公約的國家的代表分享了他們對該公約的看法和觀點,包括關于可促進作出加入決定的活動的建議。加入該公約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通過提高有保障的賠償來提高公眾的接受程度;解決供應鏈關切;增強投資方和貸款方的信心;確保與鄰國以及供應商、投資方和貸款方所在國的條約關系。行業參與者表示,基于《核損害補充賠償公約》的全球責任制度將極大地促進世界各地核電項目中核責任的處理,并希望更多的國家加入《核損害補充賠償公約》。
第四次會議的主席、美國能源部民用核項目助理總顧問本·麥克雷表示,基于《核損害補充賠償公約》的全球核責任制度是實現核能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經濟發展和能源安全的全部承諾的關鍵。
?麥克雷說:“《核損害補充賠償公約》確保對人員、財產和環境損害的及時、公平和有意義賠償,為營運者、供應商、投資方、貸款方和承保人參與核項目提供必要的法律確定性。
“?《核損害補充賠償公約》為鄰國提供了采取地區性方案處理責任問題的手段,并確保沿海國家的法院對其領海和專屬經濟區內的核事故擁有專屬管轄權。”
來自金融部門和保險業的代表還介紹了他們在決定核電項目投資和保險時如何評定核風險。與會者聽取了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賠償的最新情況。
原子能機構法律事務辦公室核法律和條約法律處處長安東尼·維瑟爾指出,“每年的《核損害補充賠償公約》會議和閉會期間的工作有助于締約國做好準備,在需要時使該公約發揮作用,包括補充性國際資金。除討論相關事項外,本次會議的一個重要目的是提升那些尋求加入《核損害補充賠償公約》的國家對該公約的認識,加深它們對該公約的理解。”
2019年在加拿大渥太華舉行了《核損害補充賠償公約》締約國和簽署國首次會議,會上原子能機構接受了擔任未來會議秘書處并定期召開此類會議的請求。
背景
1997年,《核損害補充賠償公約》在原子能機構的主持下獲得通過,成為唯一一項現有國際核責任公約,所涵蓋的全世界核動力堆數量最多,約180座,占此類在運反應堆的43%。《核損害補充賠償公約》有11個締約國(阿根廷、貝寧、加拿大、加納、印度、日本、黑山、摩洛哥、羅馬尼亞、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和11個簽署國(澳大利亞、捷克共和國、印度尼西亞、意大利、黎巴嫩、立陶宛、毛里求斯、秘魯、菲律賓、塞內加爾和烏克蘭)。該公約的功能就像一把“保護傘”,保護所有已加入某項現有國際核責任公約或已制定符合《核損害補充賠償公約》附件中核責任基本原則的國家法律的國家。原子能機構的在線《核損害補充賠償公約》計算器使各國可以執行《核損害補充賠償公約》附帶補充性國際資金潛在捐款的假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