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喝水”成了追求良好健康、更多能量、光潔皮膚和減少體重的口頭禪。通常情況下,如英國國家衛生服務系統的健康飲食指南建議,每天應喝水兩升,但也可更多,如美國國家科學院建議,女性每天飲水量應達2.7升,男性3.7升。這許多建議要么基于流行病學研究,要么基于對幾十個人的實驗,抑或基于諸如問卷調查等主觀方法。
然而,《科學》雜志發表了一項新的研究,為實際需水量提供了新的啟示。這項研究由日本和中國等不同國家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團隊開展,利用通過雙標記水分析的核技術收集的數據探討了水周轉量。水周轉量指的是人體每天所用水量。水周轉量與人體需水量雖然密切相關,但并不相等,因為我們還通過皮膚從空氣中以及從所吃的食物中吸收水分。
該研究發現,以前的指南和建議在大多數情況下對大多數人而言可能都太高了,現實的每日數字對年輕男性而言可能低至1.5升,對年輕女性而言則為1.3升,并隨許多因素而變化。
這篇新論文的第一作者、日本國立生物醫學創新、健康與營養研究所的Yosuke Yamada說:“飲水量大約是水周轉量的40%到一半。”Yamada補充說:“我們消耗的食物中含有水分,而且我們的身體本身在能量代謝過程中也會產生一些水。如果把水周轉量乘以大約0.4,也許可以得到每天需要的飲水量答案,但這還得取決于所吃的食物。”
Yamada和來自世界各地研究所的90多名研究人員利用原子能機構的雙標記水數據庫,研究了來自23個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5604名年齡從8天至96歲之間的男性和女性的身體水含量和新陳代謝的數據。
研究人員利用這些數據開發了一個預測水周轉量的通用方程,可用于預測未來氣候和人口結構變化的影響,例如,幫助各國預測其未來的水需求。
該論文的作者之一、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和阿伯丁大學的教授John Speakman說:“了解驅動水周轉量的因素以及不同因素的相對重要性,是我們在預測未來水需求的能力方面向前邁出的一大步。”
這項研究發現,與水周轉量相關的預測因素很多,不僅僅是年齡、體型和身體成分,運動狀態、體力活動水平、社會經濟和環境因素也會決定水周轉量。 ?
該論文的共同作者、原子能機構的營養專家Alexia Alford說:“這些數據不支持對水攝入量的‘一刀切’政策。這并非像說人人每天都應喝兩升水那么簡單。其中涉及許多因素,特別是在清潔飲用水生產成本較高的國家,這一建議對于健康要求并不合理。” ?
Alford說,用這些新方程估計水周轉量,不僅有助于制訂充分飲水策略,還有助于確定未來的水需求——隨著人口增加和氣候變化,這一點至關重要。
這項研究依靠的數據儲存在原子能機構雙標記水數據庫中。該數據庫包含8300多人的數據,使其成為世界上迄今最大的此類數據庫。數據的采集利用了穩定的(非放射性)氫和氧同位素——氘和氧-18。研究人員若有明確界定的研究問題,經數據庫管理小組批準后,即可免費使用該數據庫。由于現有大部分數據來自于西方國家的研究,原子能機構正在尋求進一步擴大數據集,今年已啟動了一個協調研究項目,以補充來自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數據。
這并非像說人人每天都應喝兩升水那么簡單。其中涉及許多因素,特別是在清潔飲用水生產成本較高的國家,這一建議對于健康要求并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