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能機構與中國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國際發展合作署)在10月中旬簽署的一項協議將使原子能機構能夠利用中國豐富的機構經驗,協助發展中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這是原子能機構首次與一個國家對外發展機構簽署諒解備忘錄,這將加強南南合作和三角合作。
該協議由原子能機構總干事拉斐爾·馬里亞諾·格羅西和國際發展合作署署長羅照輝簽署,從2021年至2026年為期五年。這兩個實體將在應用研究與發展和能力建設包括研究生級別的教育和培訓方面開展合作。原子能機構和國際發展合作署將交流專業技能和知識,并支持建立網絡聯系以及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培訓候選人的安置和參與。這兩個組織還將合作提供專業技能,支持發展中國家發展和平利用核應用方面的技術基礎結構。最后,預計該協議還將支持實施原子能機構的最新倡議即 “核技術用于控制塑料污染” 和 “人畜共患疾病綜合行動”。
“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因為這是原子能機構和中國的發展機構首次聯手幫助有需要的人們,”格羅西先生說。“這份備忘錄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發揮我們各自的優勢以支持發展并產生社會經濟影響的機會。”
國際發展合作署署長羅照輝說:“當前由2019冠狀病毒病傳播導致的國際形勢對我們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內的所有國家都產生了深刻影響。我們現在必須重點關注國際發展。”
國際發展合作署隸屬于中國國務院,成立于2018年4月,目的是支持南南合作和實現“可持續發展議程”所述全球目標。雙方已確定的共同感興趣領域包括可持續農業和糧食生產,以及人畜共患疾病檢測。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76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了‘全球發展倡議’,呼吁國際社會將發展放在優先地位,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核心理念,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中華人民共和國常駐維也納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代表王群大使解釋說。“國際發展合作署與國際原子能機構今天簽署‘諒解備忘錄’,是在中國實施‘全球發展倡議’的總體背景下采取的一個具體步驟。”
自中國首次推出對外援助和國際發展計劃(首先通過其商務部對外援助司,自2018年開始通過國際發展合作署)以來,已有70多年。從那時以來,中國已經向160多個發展中國家提供援助,實施了數千個項目,并在整個發展中世界培訓了40多萬名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