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通過蚊蟲傳播的疾病往往會導致疾病和經濟困難。隨著蚊蟲的抗藥性不斷增大,化學滅蚊的防治效果也會受到影響,而化學滅蚊劑自身也對自然環境有不良影響。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考慮使用其他的防治技術,包括核技術。
原子能機構、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熱帶病研究和培訓特別計劃(TDR)和世界衛生組織共同于2020年4月發布了《測試昆蟲不育技術作為針對伊蚊傳播之疾病的媒介控制工具的指導框架》,該框架將為有興趣使用此技術的國家提供指導。來自12個國家的15名專家參與了編寫,其中包括來自中國的方菁博士,她是昆明醫科大學健康研究所的所長。
“公共衛生的監管程序通常比較嚴格,從這個意義上說,該指導框架將促進研究和運營項目的實施,”古巴佩德羅·科里國家熱帶醫學研究所媒介生物控制小組負責人Rene Gatos Armas說道。
昆蟲不育技術通過電離射線輻照人工飼養的雄性蚊蟲,破壞雄性蚊蟲的生殖系統使其不育。這些不育的雄性蚊蟲被大量地釋放到野外后,會與雌性蚊蟲進行正常的交配。但交配后雌性蚊蟲所產下的卵無法孵化,不能產出新的蚊蟲。長此以往,這樣就可以大幅度減少蚊蟲種群,并阻斷各種病毒病的傳播。
昆蟲不育技術還是一種比較環保的技術,可以逐漸減少伊蚊傳播的疾病。這是一種專門針對特定物種的昆蟲控制技術,最初是為了控制農業害蟲(例如采采蠅和果蠅)而發明的,可以避免傷害其他物種和生態系統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