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昆蟲不育技術與不親和昆蟲技術相結合,首次導致了對蚊蟲蟲口的成功抑制,這是向防治攜帶登革熱、寨卡病毒和許多其他破壞性疾病的蚊蟲邁出的有前景的一步。最近,在原子能機構與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合作支持下于中國廣州開展的這種試點試驗的成果發表在2019年7月17日的《自然》雜志。
昆蟲不育技術是一種對環境無害的害蟲防治方法,涉及規模飼養和利用輻射對目標害蟲進行絕育,隨后在劃定的區域進行系統的大面積空中釋放不育雄蟲。不育雄蟲與野生雌蟲交配,導致不產生后代,并隨時間推移減少害蟲蟲口。不親和昆蟲技術涉及讓蚊蟲感染沃爾巴克氏菌。這種細菌能部分地造成蚊蟲不育,這意味著需要較低的輻射即可導致完全不育。由此更好地保持不育雄蟲的交配競爭力。
雖然昆蟲不育技術作為大面積蟲害治理戰略的一部分,已成功地用于防治果蠅和蛾類等各種植物和家畜害蟲,但對蚊蟲的防治仍須進行示證。
擴大利用昆蟲不育技術防治各種蚊蟲的主要障礙一直是要克服生產和釋放足夠多不育雄蟲來壓制野生蟲口的若干技術挑戰。中國中山大學的研究人員及其伙伴在牽頭協調全球開展昆蟲不育技術研究的糧農組織/原子能機構糧農核技術聯合處的支持下,現已成功地克服了這些挑戰。
例如,研究人員利用以奧地利維也納附近的糧農組織/原子能機構糧農核技術聯合處實驗室開發的模型為基礎搭建的架子,每周飼養50多萬只蚊蟲。糧農組織/原子能機構糧農核技術聯合處與這些研究人員密切合作,還開發并驗證了用于成批次處理15萬只蚊蟲蟲蛹的專用輻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