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幾年里,印度尼西亞農民使用通過該國植物突變育種計劃開發的植物,為超過2000萬人種植了足夠的水稻。該計劃最初產生于1997年與原子能機構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的合作,此后已發展成為一個全面的伙伴關系網絡,將利用核技術的科學研究成果帶到農民田地。
“印度尼西亞的核技術已被用于包括農業在內的生活的各個領域,”印度尼西亞國家核能機構BATAN副主席Suryantoro說。“通過輻射突變工程研究,BATAN提高了當地作物品種的質量,使新的和改良的種子可以被社區廣泛使用。”
當與糧農組織/原子能機構糧農核技術聯合處的第一個植物育種合作項目于1997年開始時,BATAN研究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原子能機構協調研究項目和技術合作項目,獲得了最先進的設備、核技術的廣泛培訓和專家的支持。這為印度尼西亞的植物突變育種計劃奠定了基礎。
此后,通過該計劃開發了超過35個新的作物品種,包括大豆和水稻。這些新品種通過輻照培育,根據其與其他當地品種相比的改良特性加以挑選,考慮的特性例如包括更高的產量、更短的耕作時間,以及對各種氣候變化脅迫因素和各種疾病的抵抗力(參見植物突變育種)。這些新作物種子一旦選定后,接著會進行繁育并提供給農民。
“重要的是生產更多的種子以增加種植面積,”東爪哇農業部官員A. Sidik Tanoyo說。“這將有助于提高生產力和農民的收入。”
為了幫助確保廣泛使用這些新作物品種,該計劃已發展成為一個全面的伙伴關系網絡,為大規模種植掃清道路。這種模式基于研究機構、部委、政府機構、種子培育公司、農民合作社、市場利益相關者和出口集團之間的合作。這些合作伙伴關系覆蓋整個供應鏈,從種子開發和培育到分銷和田野種植。
“該計劃涉及許多國家部委和機構以及三個國際組織,旨在從上游到下游運作,”BATAN同位素和輻射技術應用中心負責人Totti Tjiptosumirat說。“在上游位置,BATAN開發優質種子;農業部然后將種子分發給種子生產者,產業部將這一創新向下游傳遞給中小企業或初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