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的一次活動上提出的新研究,轉向清潔能源將創造的就業機會多于從化石燃料過渡所失去的就業機會,而且收入最高的工作將繼續在核電領域,核電提供大量可持續的就業,有利于地方和地區經濟。
隨著130多個國家承諾或考慮到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的目標,因此,為這一能源轉型將如何影響就業市場做好準備至關重要。來自清潔能源行業的代表參加了原子能機構最近舉行的一次網絡研討會,討論如何在能源投資與氣候目標相一致的情況下,確保提高生活水平和創造就業機會。
“擺脫使用化石燃料決不能讓任何人掉隊——這是‘公正’轉型的概念。”原子能機構規劃和經濟研究處處長Henri Paillere在“投資低碳技術:為公正能源轉型創造就業機會”的網絡研討會上表示,“需要大規模投資所有清潔技術,而且必須以創造就業和經濟增長,并支持可持續發展的方式進行。”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份工作文件,投資太陽能、風能和核能等清潔能源對國內生產總值有積極影響,其影響是投資天然氣、煤炭和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兩到七倍。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在網絡研討會上提出的一項分析預測,在全球溫升限制在1.5℃的情況下,按照全球氣候目標,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部門的工作崗位可能從1200萬增加到3800萬。
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知識、政策和金融中心計劃官員Michael Renner表示,其他與能源轉型相關的工作崗位同期可能從1600萬增加到7400萬。相比之下,常規能源工作崗位將從3900萬減少到2700萬。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文件,在所有清潔能源中,核電投資產生的經濟乘數效應最大。該文件還顯示,核電每單位電所創造的就業機會比風電多25%左右,而核電行業的工人收入比可再生能源行業的工人多三分之一。
世界核協會高級顧問Philippe Costes也提出了類似的結論。“核電提供的工作崗位薪金比任何其他能源技術都高,大約高出25%~30%。但重要的是,雖然在建造期間,核電與風電一樣,為電廠周圍和地區經濟提供工作崗位,但只有核電在運行期間為當地和地區經濟提供重要和可持續的工作崗位。”Costes在網絡研討會上說。
Costes說,世界核協會的研究發現,在法國和美國,核電每單位電提供的就業機會比風電多25%,而且這些工作報酬豐厚、時間長,且主要是在當地。他補充說,核電的長期經濟效益還體現在新啟動核電國家的本土化水平不斷提高,以大韓民國為例,其核電規模的擴大恰好與該國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成為世界第11大經濟體同步。核能發電幾乎占大韓民國電力的三分之一。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到2030年,清潔能源、能源效率和低排放技術所需的3000萬新工人中,約60%將從事新的高技能工作,需要中等以上教育,如職業證書或大學學位。國際能源署跟蹤可持續轉型部門負責人Daniel Wetzel表示,各國政府和學術機構需要開始制定政策,以培養未來的勞動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