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新數據動畫展示了全球科學合作的力量,描繪了該機構的國際核信息系統(核信息系統)在50年間的發展歷程。該系統已成為世界上最全面的科學技術文獻信息庫之一,目前每天約有8000名研究人員訪問該系統。
該動畫顯示了該信息庫在過去50年里的指數級增長,并按照國家和國際組織的貢獻進行了分類。信息庫在1970年成立之初只有約4000條記錄,但隨著全球核科學和技術的進步,它迅速擴容,目前已有近450萬條記錄。中國的貢獻在1992年進入前20名,論文數量超過1萬篇,并在2020年達到了10萬篇以上。核信息系統上的記錄涉及與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相關的近7000種材料。聚合酶鏈反應是最準確的病毒檢測方法之一,可以用于檢測包括新型冠狀病毒在內的各種病毒。20多年來,原子能機構與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合作,培訓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讓他們都能應用實時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的方法。
“核信息系統發展成為世界領先的科學研究檔案庫之一,預示著和平利用核能的持續進展。” 核信息處處長Dobrica Savic說,“通過促進重要數據和信息的獲取,核信息系統為研究人員提供了他們繼續推進創新時所需的工具,展示了全球社區為共同利益而合作的力量。”
由原子能機構核能部管理的核信息系統信息庫存放有書目參考資料和全文文件,包括從核燃料動力學到能源系統建模等一系列廣泛的主題。該信息庫的貢獻方從啟動該項目時的23個原子能機構成員國和2個國際組織成長至今天的132個成員國和11個國際組織,。核信息系統的網頁向公眾開放,用戶可以根據術語進行簡單搜索,也可以根據問題語言等參數進行高級搜索。
核信息系統踐行著國際原子能機構“促進有關和平利用原子能的科學技術信息交流”的任務。核信息系統的首要貢獻包括期刊文章和書籍以及報告、演講和政策等不以傳統形式出版的“灰色”文獻。最初,核信息系統的記錄只有硬拷貝和縮微膠片,而現在可以在網上查閱整個檔案,且每年都會增加約12萬份書目記錄和13 000份全文文件。利用谷歌搜索與循環利用和環境污染相關的詞條等其他各種詞條時,核信息系統的記錄會出現在結果頁的頂部或接近頂部的位置。
數據動畫也說明了原子能機構,作為世界核領域的合作中心,如何成為核信息系統的主要貢獻者。雖然機構最初只提供內部報告和出版物,但在新世紀到來之際,它開始增加電子出版商提供的文章和書籍。目前,盡管成員國仍然是核信息系統背后的驅動力,并有國家聯絡官協助更新數據庫,但原子能機構仍然貢獻了約四分之一的記錄。
Savic說,截至2020年,有170萬用戶訪問了該信息庫,在其中進行了250萬次獨立搜索,瀏覽了400多萬個頁面。核信息系統還維護了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德文、日文、俄文和西班牙文的多語文詞典,提供了許多技術術語的翻譯,以提高信息庫的易用性。
“得益于成員國的頻繁貢獻和每周更新,核信息系統在國際共享和保存重要的科學技術信息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并造福所有人。”Savic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