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是世界范圍內一個主要的死因,影響著患者、其家庭、全球衛生系統和經濟。癌癥每年造成近1000萬人死亡,而用于預防、治療和殘疾支持的費用高達1.16萬億歐元。隨著癌癥負擔不斷增加,不平等也隨之增加 — 70%的死亡發生在中低收入國家。
為了討論如何擴大和建立各國應對這些挑戰的能力,來自世界各地的高級別代表和權威專家正在聚首維也納,出席今年主題為希望之光:全民癌癥護理的科學論壇。
“癌癥診斷在世界一些地區是可以治愈的,但在其他地區卻是‘死刑判決’— 這是不可原諒的,因為我們擁有技術并且我們知道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原子能機構總干事拉斐爾·馬里亞諾·格羅西今日在科學論壇開幕致辭時說。
為了進一步解釋這個問題,輻射腫瘤學家、患者護理倡導者錫金娜·埃爾莫爾在她的主旨發言中說:“全世界有數百萬和我一樣的人。他們可以幸免于癌癥,建立自己的事業和養育自己的孩子。他們應當獲得癌癥護理和利用輻射醫學。”
今后兩天,在原子能機構第66屆大會期間,專家們將討論如何加強癌癥護理的質量、安全性和可持續性,如何加強創新和研究,以及如何促進伙伴關系和網絡 — 所有這些都是今年2月在“世界抗癌日”非洲聯盟峰會之前啟動的“希望之光”倡議的關鍵要素。
格羅西先生說,“新倡議‘希望之光’帶來的是可行的、具體的、實際的方案。各國不需要其他計劃和演講。他們需要的是放射治療設備、接受培訓的人員和具體的解決方案”。“希望之光”依托原子能機構60年的核科學經驗和專門知識來診斷和治療不同類型的腫瘤。該倡議支持建立和擴大診斷和治療服務,并特別側重于20多個完全沒有輻射治療設施的原子能機構成員國。
“如果不是努力尋求‘希望之光’倡議,我不知道我們還能轉向何方。‘希望之光’給我們的公民帶來希望,”馬拉維總統拉扎勒斯·麥卡錫·查克維拉說。“我國需要這一倡議,該倡議已在促進馬拉維建立癌癥治療中心以及發展馬拉維首個放射治療中心方面取得長足進展”,他補充說,并敦促所有領導人協力匯聚資源,共同推進這一事業。
論壇有五場單元會議,以現場和虛擬兩種方式舉行。完整的日程安排,請點擊這里。觀看單元會議直播,請點擊這里。
在今天的開幕會議上,與原子能機構總干事一同與會的有各國和各合作伙伴的代表,包括那些已經承諾支持原子能機構應對癌癥工作的國家和合作伙伴。
合作伙伴之一是與原子能機構有著長期合作的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世衛組織和原子能機構已經大大加強了合作努力,以支持和加強癌癥防治計劃,”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賽說,同時他還邀請其他方加入這兩個組織的努力。“世衛組織支持原子能機構的‘希望之光’倡議,這是我們集體努力的一部分,而我們的努力以受癌癥影響的人們的經歷為指引,”他補充說。
癌癥護理方面各參與者的共同努力可以使所有種類癌癥的三分之一得到預防,包括一些最常見形式的癌癥,如宮頸癌、乳腺癌、頭頸部和結直腸癌。對診斷和治療進行投資,可以確保疾病在早期發現和適當治療后得到治愈。
貝寧、乍得、剛果民主共和國、肯尼亞、馬拉維、尼日爾和塞內加爾是在“希望之光”下與原子能機構合作的首批伙伴國家之一。它們正在調集財政資源,以建設、裝備和維持必要的癌癥護理基礎設施,并培訓專家、衛生工作者和技術人員。
“就獲得診斷、治療和隨訪手段而言,癌癥已成為我們衛生系統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貝寧衛生部長本杰明·洪帕廷說,“非洲幾個國家正在實施各種計劃來應對這些重大挑戰,但我們系統的設備能力有時仍然有限,無法滿足抗擊癌癥的所有需求。”
為了最大程度地擴大和提高“希望之光”的覆蓋面、影響和可持續性,原子能機構正在擴大網絡,以納入包括其成員國、發展機構、專業學會、金融機構和私營部門在內的廣泛合作伙伴。今年早些時候,有六個國家為該倡議認捐了900多萬歐元。這些國家包括法國、日本、摩納哥、大韓民國、瑞典和美國,使迄今為止的捐款總額達到約1200萬歐元。
“這就是‘希望之光’產生希望和能夠帶來改變的地方。如果我們不僅能把來自世界各地的資源而且也將衛生保健、政策、安全和發展領域的專家聚集在一起,我們就能匯聚所需的資源,來改善和擴大關鍵放射治療技術的全球利用,”美利堅合眾國能源部長格蘭霍姆說。美國已兩次為“希望之光”分配了資源。
“國與國之間及各國之間存在著差距,但科學進步能夠給我們以希望。‘希望之光’證明了利用這種進步應對這一挑戰的必要性。我相信,通過共同努力,我們將取得進展,”法國原子能委員會行政總長弗朗索瓦·雅克說。該委員會于今年6月也向該倡議提供了捐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