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滿足世界日益增長的人口對安全可靠的動物源食品的需求,這些動物是在保護環境的同時在日益嚴格的條件下飼養的。我們使用核技術來開發符合這些標準的可持續動物生產平臺和系統。
可持續的動物生產
要滿足未來的食品需求,產量的增加將主要來自加強和更有效地利用土地、水和動植物遺傳潛力,以及小自耕農,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小自耕農支配的漁業和林業資源。畜牧業面臨生產充足食品的挑戰,以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同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以保護環境。
原子能機構與糧農組織合作,協助成員國發展和采用基于核的技術,以優化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牲畜繁殖和育種實踐,支持動物生產的集約化,優化利用世界自然資源。
綜合方案支持可持續性
已制定綜合、全面和基于社區的方案來支持動物生產的可持續增長。整合農作物和牲畜生產體系所產生的協同作用,為農民參與可持續提高生產力和資源利用效率提供許多機會。農作物-牲畜混合系統生產世界大約一半的食品。在這樣的系統中,一個過程的產出成為另一個過程的投入,并且例如以溫室氣體排放的形式,對環境具有最小的營養泄漏。
這種綜合方案的一個例子是飼料質量和飼料平衡的改善如何不僅能減少腸道和糞便溫室氣體的排放,而且有助于提高農民的生產力和收入。另一個例子是改進育種和動物健康實踐如何有助于減少已被指定用于育種的動物開支,從而減少相關排放,這種動物消耗資源但不生產。
另一個例子是以互利的方式將林業和馴養動物的放牧結合起來的林牧雙軌制。這種體系通過盡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及土壤和水道的化學污染,同時通過避免使用車輛、肥料和除草劑來保護生物多樣性,比草地-牧場-牲畜生產體系提供了優勢。
核和同位素技術的貢獻
使用碘-125的荷爾蒙放射免疫測定法可以識別乳牛群中的懷孕動物,這種技術可以用于減少參與育種的非生產性動物的比例。鈷-60可用于構建全基因組輻射雜交板和牲畜物種和品種的輻射雜交圖譜,從而改善動物繁育。
對動物食用植物和動物糞便樣本中的碳-13進行分析,可以準確估計放牧和食草動物的飼料攝入量。根據受感染鳥類和動物的代謝惰性組織中穩定同位素比率,可以追溯其活動,這有助于評估疾病傳播的風險。通過對病原體進行γ照射,可以開發用于控制動物疾病的減毒疫苗。最后,將氚標記的胸苷(3H-TdR)摻入細胞DNA,用于測量細胞增殖和鉻-51(51Cr),幫助監測疫苗應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