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處置核電廠的乏燃料之前對其進行管理是核燃料循環的重要一環,且構成了所謂的后端。盡管全球積累的乏燃料有三分之一經過了后處理,但其大部分被貯存起來,直至就最終戰略(處理或處置)做出決定。
乏燃料管理方案
核燃料循環終結于乏燃料的安全、可靠和可持續管理,這種管理包括在將乏燃料從核電廠堆芯卸出后進行貯存,隨后進行處理/再循環或最終處置。最大限度地減少全球廢物產生和環境影響的安全、可靠、抗擴散和經濟高效的核燃料循環有助于核能的可持續發展。
面臨的挑戰是確定和解決相關技術問題,并在乏核燃料管理方面保持一定的靈活性以適應未來最廣泛的潛在方案。
原子能機構促進在乏燃料管理方面采用良好實踐和分享經驗。它為成員國特別是《乏燃料管理安全和放射性廢物管理安全聯合公約》簽署國提供信息和指導,以使其能夠提高其規劃、開發和實施安全、環保和高效的乏燃料管理戰略的能力。
迄今為止,雖然許多項目已處于深度研發階段以實現這一目標,但在啟動深地質處置設施方面進展緩慢。因此,乏燃料貯存系統可能需要維持較長的時間,或許超過100年,這就促使必須開展研究與發展并制定老化管理計劃,以便對長期乏燃料貯存的安全論證文件進行驗證。
因此,所設想的長期框架需要一個穩定的乏燃料管理政策。這只有在政策制定者、政府組織、監管機構、營運者、乏燃料和放射性廢物管理組織和行業的大力參與下才能實現。
少數國家已在應用先進型和革新型技術,通過制造和利用混合氧化物燃料對乏燃料進行后處理并回收其可用的钚和鈾等材料。一些國家正在開發其他更復雜的后處理技術,目的也是為了循環利用可轉換放射性核素(镎、镅和鋦等次錒系元素)和(或)長壽命放射性核素(銫和鍶等),以使核燃料循環更具可持續性和減少待處置的最終廢物的數量和放射性毒性。從長期來看,這些再循環技術將對部署快堆燃料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