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第26屆氣候峰會前夕,原子能機構發布了 《核能促進凈零排放世界》。該特別報告強調了核電通過取代煤和其他化石燃料、使可再生能源能夠得到進一步部署以及成為大規模清潔氫氣的一個經濟性來源,在實現“巴黎協定”和 “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目標方面的關鍵作用。
鑒于世界各地的政府、工商和社會領導人準備齊聚10月31日至11月12日召開的 格拉斯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原子能機構的這份報告闡述了為什么每當討論能源和氣候政策時,核均須占據一席之地的原因。此外,九個國家(加拿大、中國、芬蘭、法國、日本、波蘭、俄羅斯、美國和英國)在該報告中發表聲明,支持報告中關于核電對氣候行動的貢獻的結論。
為啟動發布該報告,原子能機構總干事拉斐爾·馬里亞諾·格羅西將在今天晚些時候通過 在線活動 與波蘭氣候與環境部長米哈烏·庫爾蒂卡進行對話。“在過去50年中,核電累計避免了約70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并繼續每年避免10多億噸二氧化碳,”總干事在報告前言中說,“隨著我們即將召開“氣候公約”締約方大會第26屆會議,現在到了作出循證決定并加大核投資的時候了。不這樣做,將會付出無法承受的高昂代價。”
該報告證明,核電通過確保全天候的能源供應,使電網具有穩定性和適應力并助力推動清潔能源轉型所需的風能和太陽能等可變可再生能源的更廣泛整合,對實現凈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至關重要。此外,核電作為一種穩固的低碳電力來源,非常適合取代煤和其他化石燃料,同時還可以提供熱能和氫氣,使工業和交通等難減排部門脫碳。因此,核電是疫情后全球經濟復蘇的最有效的投資之一,可直接促進實現聯合國關于能源、經濟發展和氣候行動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氣候公約”締約方大會第26屆會議的一個關鍵議題將是加速從煤炭的轉型。根據該報告,用250吉瓦的核發電取代20%的煤發電,將減少20億噸二氧化碳的排放,或減少每年電力部門排放量的約15%。核電還可以替代燃煤鍋爐用于區域供熱和產業。
該報告還概述了核電如何能夠成為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驅動力,為許多部門創造就業機會,并使得能夠進行向清潔能源的公正轉型。核電占全球發電量的10%,已提供80多萬個就業崗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算表明,對核電的投資比對其他形式能源的投資能夠產生更大的經濟影響,使其成為促進可持續經濟復蘇以及向韌性凈零排放能源系統轉型的最有效行動之一。
波蘭是一個計劃建設核電廠以減少對煤炭的依賴的國家,煤炭目前生產該國約70%的電力,并提供約20萬個就業崗位。“我國的核電廠運行將有助于實現氣候中和目標,對經濟產生積極的影響,同時創造新的、高度專業化的產業分支,并加強我國的能源安全,”曾在2018年波蘭主辦聯合國氣候大會時擔任“氣候公約”締約方大會第24屆會議主席的庫爾蒂卡在該報告中所載聲明中說,“據估計,與可再生能源和核電相關的新產業部門將有助于創造約30萬個新的就業崗位。”
根據該報告,核電與可再生能源的伙伴關系將是推動排放量達到凈零的關鍵。由于核電可調度、低排放、靈活和可靠,能夠支撐起基于電力的凈零排放能源結構,同時也有助于降低整個電力生產系統的成本。
非電力部門,包括鋼鐵、水泥和化工生產、航運和航空運輸部門,共占全球能源相關排放的約60%,它們將需要部署必須以低碳足跡生產的氫氣等熱能或能源載體。核能可提供低碳熱能,并可用于生產 氫氣,特別是通過使用目前正在開發的高溫堆。
該報告強調,韌性能源系統將依賴于各發電技術、電網基礎設施和需求側措施的穩健性。核部門已做好充分準備面對氣候變化構成的挑戰,包括更頻繁和更極端的天氣事件的風險,并已制定具體的適應措施來減輕這些風險。根據原子能機構 動力堆信息系統的數據,雖然在過去30年中,核電廠與天氣有關的停堆頻率有所增加,但總發電量損失甚微,而且過去10年中損失又有所減少。
該出版物建議采取一系列旨在加速核電更廣泛部署的行動,包括:
- 引進碳定價和評估低碳能源的措施
- 采用客觀和技術中立的低碳投資框架
- 確保市場、規章和政策重視和回報核能對可靠和韌性低碳能源系統的貢獻
- 作為“綠色協議”和復蘇一攬子計劃的一部分,促進對核電的公共投資和對私人投資核電的支持,包括反應堆延壽
- 促進多樣化的電力系統,以減輕能源基礎設施的氣候風險,確保電力服務的連續性和質量
“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將全球平均氣溫增幅限制在1.5°C,并在2050年前實現凈零排放—是一項艱巨的挑戰,也是一個巨大的經濟機遇,”美利堅合眾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約翰·克里在他載于該原子能機構報告的聲明中說,“全球清潔能源轉型將需要在未來10年及以后大規模地部署各種清潔能源技術,包括核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