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存的鈾資源充足,可支持核能長期、可持續地用于低碳發電以及工藝熱應用和氫生產等其他用途。然而,持續的2019冠狀病毒病大流行給產業帶來的影響以及最近鈾生產和勘探活動的減少都會影響現有的鈾供應。對創新開采和加工技術進行及時投資能幫助確保鈾資源在有需求時能投入市場。
這些都包含在最新版《鈾資源、生產和需求》(又稱“紅皮書”)的主要結論中。這是一份由經合組織核能機構(核能機構)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原子能機構)每兩年聯合編寫的重要的全球性參考資料。
2020年版的“紅皮書”介紹了主要基于官方政府信息對鈾市場基本面的最新評述,并提供了全球鈾工業的統計概況。“紅皮書”包括有關鈾資源、勘探、生產和庫存的數據以及含有關于礦山開發計劃、鈾礦開采的環境及社會方面現狀以及國家監管和政策的詳細信息的45個國家報告。
“紅皮書”表明,全球鈾資源有所增加,但與前幾年相比增幅較緩。截至2019年1月1日,世界已確定的常規鈾資源達807.04萬噸金屬鈾,這即為可按40至260美元/千克鈾(相當于15至100美元/磅八氧化三鈾(U3O8))的市場價格回收的所有可合理確定和推測的鈾資源。相較于2018版中報告的總量,僅有1%的增長。已確定資源總體變化的一小部分與新發現有關。鈾資源基礎的增加可能來自尚未探明的或來自磷酸鹽巖等非常規鈾資源。
在世界范圍內,國內勘探和礦山開發的支出幾年來呈持續的下降趨勢,在2018年降至約五億美元,從2014年的20億美元顯著下降。這一趨勢預計不會導致短缺,但可能發出長期市場問題的信號。
由于市場低迷狀況所致減產,2017年至2018年全球鈾礦生產減少10.8%,但在2019年略微增加1%,達到5.4224萬噸鈾。此外,2020年初計劃的鈾生產削減因2019冠狀病毒病大流行暴發而加劇,其影響可能波及整個2021年及以后時期。
一些鈾生產商減少了部分設施的活動,其他鈾生產商則選擇停止運營,待市場情況足夠好轉再重新開張。2020年版的“紅皮書”首次審查了這些暫時停止運營設施(稱為閑置礦山)的資源量和年產能。報告表明,如果市場情況好轉,這些閑置礦山的重新投產將會帶動年產能的相對快速提升。
“紅皮書”還提供了對直到2040年的核電生產鈾需求量預測,并對鈾的供需關系進行了全面的評估。取決于核能領域的發展,到2040年,反應堆相關的鈾需求在低需求假想方案下可達到每年5.664萬噸鈾,在高需求假想方案下可達到每年10.0224萬噸鈾。核電容量預測因地區而迥異,但東亞地區核領域以及鈾需求的增長據預測將是最大的。
鑒于以上預測,“紅皮書”中描述的鈾資源基礎滿足到2040年及以后時期低值和高值情況下的鈾需求綽綽有余。滿足到2040年的高值情況下的鈾需求將消耗2019年回收價格低于130美元/千克鈾(50美元/磅八氧化三鈾(U3O8))的已確定資源基礎總量的約28%和回收價格低于80美元/千克鈾(30美元/磅八氧化三鈾(U3O8))的已確定資源的87%。未來的供應將得益于為進一步改善鈾勘探和發展更具成本效益的新萃取技術而做出的及時研究和創新努力。強勁的市場條件將有助于實現發展和部署新技術所需的產業投資。
編者注
核能機構是一個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框架內運作的政府間機構。核能機構促進在擁有先進核技術基礎設施的國家間開展合作,以期在核安全、技術、科學、相關環境經濟事宜和法律方面追求卓越。
國際原子能機構(原子能機構)是世界上核領域科技合作的核心政府間論壇。原子能機構致力于安全、可靠和和平利用核科學和技術,為國際和平與安全以及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做出貢獻。
核能機構/原子能機構鈾聯合小組(鈾聯合小組)編寫每一版《鈾資源、生產和需求》。該小組也協調編寫有關世界天然鈾供應的定期評估,審查這些供應與需求預測的關系,并提出為確保核電發展所需鈾的長期充足供應可能采取的行動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