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用密封放射源的適當處理、整備和貯存對于確保人和環境的安全和安保至關重要。然而,這些活動可能具有挑戰性,特別是對那些在這一領域尚不具備國內專門知識的國家而言。因此,原子能機構支持制定一種對于棄用密封放射源相對較少的國家來說更簡單、更具成本效益的棄用密封放射源管理方案。2020年在烏干達坎帕拉舉辦的原子能機構培訓班首次采用了這一新方案。
該方案需要一種能為通常用于工業和醫藥領域的低活度、中子和伽馬放射源的處理、整備和貯存提供所有必要環節的設施。被稱為“雙重ISO型容器”概念的這種設施由兩個相互靠近放置的標準運輸容器組成,配有適當的通風、污染控制、安全和安保基礎設施。其中一個容器用作處理和整備設施,而另一個容器則用于接收和臨時貯存低活度棄用密封放射源,以及隨后貯存經整備的源。
這種設施及其程序得益于國際同行評審。曾召集一個由來自德國、加納、摩洛哥和美國專家組成的國際放射性廢物管理小組,對“雙重ISO型容器”設施的運作情況以及原子能機構培訓班本身進行考察。專家們還審查了該設施和廢物管理的技術程序(從最初接收到最終貯存),以便對照所有相關的國際標準和最佳實踐評價這一方案。這些努力得到了歐洲聯盟的財政支持,是原子能機構根據《非洲核科學技術研究、發展和培訓地區合作協定》(非洲地區核合作協定)采取的更廣泛舉措的一部分。“非洲地區核合作協定”的重點是支持非洲國家加強核安全和核安保的法律和監管基礎結構。使用帶有活性放射源的設施需要得到每個國家的國家監管機構的許可。在烏干達,這項工作在培訓班之前已經完成。“這種方案是按照原子能機構安全標準實施的,”烏干達監管機構原子能委員會首席執行官Deogratias Sekyanzi說。
一些國家,例如喀麥隆,已經制定了使用運輸容器貯存棄用密封放射源的先進計劃,而在其他國家,這種方法的安全性還有待論證。原子能機構廢物安全專家David Bennett解釋說,通過2020年啟動的一個新的技術合作項目,原子能機構正在努力提高國家組織論證貯存安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