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原子能機構《2017年國際核電狀況與前景》的新報告,預計未來幾年核電的全球擴張將放緩,但核電的長期潛力依然強勁。
這一下降系較之于過去的預測而言,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國家的核電廠提前退休或對延壽缺乏興趣,這是因為核電短期競爭力減弱,而且若干國家在2011年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后調整了國家核政策。
報告分析了影響核電前景的因素,如供資和籌資、電力市場及公眾的接受。報告稱,如果核電作為低碳能源的潛力得到更廣泛認可,而且先進堆設計進一步改進安全和放射性廢物管理,那么核電的應用可能會顯著增加。
負責核能司的副總干事米哈伊爾·丘達科夫說:“在一些國家,氣候變化問題是支持繼續運行核電廠的一個激勵因素,或者也是制訂新建造計劃的部分論據。”
“隨著時間的推移,先進技術可能投入商用,可考慮將其作為低碳能源結構的一部分。全世界有30多座業已在建的先進水冷堆。同時,鑒于清潔能源需求的增長,為了彌合當前技術與下一代技術之間的差距,有必要維持一批在運反應堆。”
原子能機構對全球核電裝機容量的高值預測表明,2030年的水平將比2016年增長42%,到2040年將增長83%,而到2050年則增長123%。低值預測則估計核電容量會有所下降,2030年減少12%,到2040年減少15%,而到2050年則反彈回目前的水平。
北美洲及北歐、西歐和南歐地區預計將大幅縮減,而非洲和西亞只有小幅增長。中亞和東亞地區預計將大幅增長,到2050年核電容量預計增長43%。
直到2050年的低值預測表明裝機容量不會出現凈增長;但這并不意味著沒有新建。事實上,即便在低增長情景下,到2050年也將有大約320吉瓦(電)新增核電裝機容量,會彌補退役反應堆造成的容量減少,但不一定出現在同一地區。
全球電力需求繼續增長,主要驅動力是新興經濟體。有28個國家有興趣引進核電。在業已運行核電廠的30個國家中,有13個或在建造新核電廠,或在積極完成之前擱置的建造項目,還有16個國家已有建造新反應堆的計劃或建議。
原子能機構的預測由世界范圍的專家作出,考慮了全部447座在運反應堆的狀況和條件、可能的許可證更新、計劃停堆以及已預見未來幾十年似乎可能建設的項目。為做出“保守但合理的”估計而設想的低增長情景假設目前的市場、技術和資源趨勢繼續下去,而影響核電的政策幾乎不變。高增長情景則假設當前的經濟和電力需求增長率會保持下去,特別是在亞洲。
原子能機構出版物《到2050年的能源、電力和核電預測》每年就此發布詳盡報告。第37版將于2017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