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全世界約有40萬名兒童患有癌癥,但其中只有一半患兒能被診斷出來。他們中大多數人生活在中低等收入國家,最多也只有30%可以被治愈。營養不良、誤診、無法獲得治療以及缺乏專業衛生人員等因素加劇了兒童需要遭受這種不必要的痛苦。
國際原子能機構副總干事兼核科學和應用部部長納賈特·穆赫塔爾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第六十七屆大會期間一場關于“抗擊兒童癌癥:找到希望之光”的邊會上開幕致辭:“原子能機構正在努力糾正這一現實,為這些兒童提供應有的照顧。”她表示:“原子能機構在整個護理過程中利用科學專門知識、帶著善意、提供相應機會加強其成員國的能力,為成員國及成員國的兒童提供對抗癌癥的機會。”
Sidney Chahonyo的故事生動地展現了原子能機構所作出的努力對于全球像他一樣的患者到底意味著什么。Chahonyo十九歲時,正當他即將進入大學,便開始出現頭痛和流鼻血的癥狀。隨其癥狀的頻率和強度不斷增加,再加上開始出現聽力損失,迫使他尋求醫療護理。然而,令人沮喪是,經過六個月走訪并問診于多家醫院診所,他卻屢遭誤診,最終才被確診為患有鼻咽癌。這是一種影響連接鼻子后部和口腔后部組織的癌癥。確診后,他隨即接受了治療。如今,作為三十七歲的癌癥幸存者,他擔任“癌癥兒童的希望”組織的執行董事,該組織是一個非營利組織,致力于為肯尼亞受兒童癌癥影響的家庭提供支持、資源和希望。Chahonyo表示:“我希望世界各地的每個孩子都能有機會和我一樣戰勝癌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