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前,位于今天墨西哥的阿茲特克文明相信,太陽及其所有的力量都是由人類祭品的血液來維持的。今天,我們知道,太陽連同所有其他恒星都是由一種稱為核聚變的反應提供動力。如果核聚變能夠在地球上復制,那么它可以提供幾乎無限的清潔、安全和廉價的能源,以滿足世界的能源需求。
那么,核聚變究竟是如何工作的?簡單地說,核聚變是兩個輕原子核結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并釋放出巨大能量的過程。核聚變反應發生在一種叫作等離子體的物質狀態中。等離子體是一種由正離子和自由移動的電子組成的高溫帶電氣體,具有不同于固體、液體和氣體的獨特性質。
為了在我們的地球上實現聚變,原子核需要在超過1000萬攝氏度的極高溫度下相互碰撞,以使它們能夠克服相互間的電排斥力。一旦原子核克服了這種排斥力并進入彼此非常接近的范圍,它們之間的核力吸引力將超過電排斥力,從而使它們能夠實現聚變。要做到這一點,眾多原子核必須被約束在一個小空間內,以增加碰撞的機會。在太陽中,其巨大的引力所產生的極端壓力為核聚變的發生創造了條件。
核聚變產生的能量非常大——是核裂變反應的四倍,而且聚變反應可以成為未來聚變動力堆的基礎。各種計劃要求第一代核聚變反應堆使用氘(重氫)和氚(超重氫)的混合物。理論上,只要有幾克這些反應物,就有可能產生一太(萬億)焦耳的能量,這大約是發達國家的一個人在60年內所需要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