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萬隆 — 印度尼西亞第三大城市剛剛贏得了“東盟環境可持續城市”稱號。該市官員說,這一成就的取得歸因于利用核技術監測空氣污染。
該獎項是上月由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官員第四次頒發的一項年度獎。
該國的國家核能機構研究人員引入了核技術,即利用粒子誘發的 X 射線發射和 X 射線熒光技術(見粒子誘發的 X 射線發射和 X 射線熒光),自二十世紀90年代末起投入使用,用于定期測量城市空氣中的顆粒物質。對于直徑低于10微米(PM10)和低于2.5微米(PM2.5)的顆粒物質,測量結果促使該市修訂了監管農業和家庭垃圾焚燒的地方法規,并引入了關于垃圾焚燒有害影響的公民教育計劃,該市環境恢復負責人Irene Irmamuti說。
“國家核能機構提供的數據很重要,將促成基于科學的政策制定,”Irmamuti說,“也為本市獲得這個獎項做出了重大貢獻。”
空氣污染是印度尼西亞城市地區的一個主要問題,工業活動和交通流量的激增增加了空氣中有毒物質的含量。東盟認為,萬隆已作出了重大努力來改善其空氣質量,例如組建了一個專注于空氣污染控制的特別小組,舉辦空氣質量管理公共研討會和講習班,以及對城市車輛進行嚴格的排放測試。
直到最近,除國家核能機構提供的顆粒物質數據之外,市政府并無其他可靠的空氣質量數據。因此,這些數據便構成了許多新政策的依據,萬隆技術研究所空氣和廢物管理副教授Driejana Driejana說。Driejana的小組目前正向該市提供其他空氣污染物數據,如氮氧化物數據。
17個城市的狀況
在國家核能機構與環境保護署合作每周進行空氣污染測量(包括碳塵埃和重金屬)的17個城市中,許多城市修訂了政策,開始更加嚴格地強制執行監管條例,國家核能機構領導此項研究的Muhayatun Santoso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