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環境具備生物多樣性,并提供寶貴的生態系統服務。國際原子能機構使用核和同位素工具來研究污染物在這種環境中的影響和移動,協助成員國進行風險評估、環境治理并規劃未來的工業活動。
土地污染
人類活動和污染物的全面影響難以量化。污染物在環境中的移動意味著即使在非常偏遠的地方也能發現污染物的蹤跡。放射性核素和有害物質,如有毒微量元素、持久性有機化合物(包括農藥和工業化學品)以及工業、農業和采礦活動中釋放的多環芳烴可能會降低生態系統的恢復能力,影響人類健康。同時,決策者和執法機構往往缺乏關于污染問題的性質、范圍和地點的可靠數據。
利用核技術監測污染
作為其環保舉措的一部分,國際原子能機構協助其成員國進行監測、建模和評估。從這些活動中獲得的數據可以用來為管理和決策提供信息,例如是否需要額外的過濾系統或環境治理計劃。
國際原子能機構提供的一項關鍵服務是環境監測方面的培訓,重點是空氣、水、土壤和植物的取樣和測量技術。該培訓由原子能機構環境實驗室提供。環境實驗室研究鈾礦附近水中的各種物質的濃度,如鈾-238、砷和硒。環境實驗室還采用不同的核技術進行分析,具體取決于要分析的特定污染物或基體。樣品的濃度可用來確定環境是否得到了充分保護,并評估化學物質暴露對人類和生物群的影響。
工業活動,例如石油開采,或鈾、銅、鉛和金等自然資源的開采是另一個潛在污染源。這些活動可能會產生有害濃度的天然放射性元素,也稱為天然存在的放射性物質(NORM)。如果不妥善管理與采礦業相關的過程(如水冶、加工和尾礦儲存),可能會導致嚴重污染。工業流程和遺留場址可能會對生態系統造成長期的破壞。原子能機構利用天然存在的同位素示蹤劑來確定污染物的來源、傳輸路徑和流量,以便采取更好的緩解措施,并在必要時采取治理措施。
國際原子能機構還研究和監測環境中的放射性核素及其在土壤、水、空氣、植物和動物之間的傳輸路徑。了解這些放射性核素在環境中的行為有助于估計它們在通過例如核裝置等意外釋放之后的分布情況。這為決策者提供了必要信息,以更好地評估風險和潛在影響,并采取治理措施。
分析污染物以支持治理
在實施治理活動之前,必須精確識別和量化有關污染物。國際原子能機構為此目的開發和使用核技術。原子能機構還幫助創建污染物流量模型并執行相關的風險評估。一旦對污染物進行表征,就可以制定治理計劃,其中包括選擇適當的治理策略,盡可能減少污染物對當地和地區生態系統的長期影響。